显而易见,日本的财政长期亏空,国内资源消耗殆尽,继续在海外发动战争却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购买美国高价资源。换句话说,日本不得不依靠战争本身来获取资金和资源,以“以战养战”为基础持续其侵略计划。如果停止战争,数年积累的侵略成果将荡然无存,日本国家也可能陷入崩溃边缘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日本制定了两条资源获取战略:一是“北上”进攻苏联,二是“南下”扩张太平洋及东南亚地区,试图从这两个方向抢夺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。日本深知自身处境的危急,也清楚美国的国力和武器先进,更知道战略资源严重依赖美国,因此不愿贸然与美国决裂,最初倾向于“北上”联合德国对苏联发动攻势。
然而,1939年的“诺门坎战役”让日本军部对击败苏联远东部队产生怀疑。战役的僵持使得日本担心国内形势会进一步恶化,因而被迫放弃北上的计划。为了继续推进其侵略和资源掠夺,日本不得不选择“南下”。那么,在南下战略中,是优先攻占东南亚丰富资源地区,还是先控制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,成为日本战略决策的焦点。
经过深思熟虑,日本认识到,若想在太平洋地区称霸,必须先夺取美国海军的重要基地——珍珠港。于是,偷袭珍珠港的计划逐渐成形。为了保证行动的成功,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早有准备,凭借他赌徒般的胆识和对美国深刻的了解,制定了一套大胆而周密的作战方案。
早在1941年年初,山本五十六就开始评估偷袭珍珠港的可能性。经过实地考察和多方论证后,获得上级的批准,开始为这次行动做全面准备。山本五十六本身极具军事才能,长期与美国交手,使他对美国的工业和军事实力有深刻认知。实际上,他在十多年间一直反对与美国开战,极力主张和平共处。
那么,为什么山本五十六最终会亲自推动这场偷袭计划?难道他赌性大发,开始低估美国的实力?实际上并非如此。从山本五十六的传记中可以看出,他绝非短视之人,反而极具远见。这次偷袭被他视为一场赌注极大的“博弈”,目的并非单纯宣战,而是希望通过震撼美国,获得谈判筹码,从而迫使美国让步。
换句话说,山本五十六发起偷袭,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举措,旨在打破太平洋力量的平衡,提高日本在谈判桌上的地位,实现与美国和平解决冲突的可能性。然而,现实却远比日本预料的复杂和残酷。
1941年12月8日,日本派出了包括六艘航空母舰在内的联合舰队,动用351架飞机,向珍珠港发动突袭。首批战机凌晨1:30起飞,在天刚亮时传回胜利的消息。随后,第二批战机完成了空袭任务,所有战机顺利返航。至此,精心策划的偷袭行动取得巨大成功。
当天,日本全国广播协会(NHK)全天播放这一新闻。袭击给美国海军和空军造成沉重打击,四艘战列舰和两艘驱逐舰被击沉,珍珠港内188架飞机遭到毁坏,港口及其周边设施受损严重。此次突袭导致2400多名美国军人丧生,数千人受伤,整个美国为之震动。
借助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重创,日本趁机迅速扩大在太平洋地区的侵略行动,威克岛、关岛、新加坡等重要战略据点纷纷沦陷,甚至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也几乎陷入日本控制。日本企图模仿希特勒的闪电战术,通过快速扩张建立起庞大的太平洋防御圈,辅以陆军力量抗衡美国的空中优势。其战略物资供应也随着对多个国家的军事掠夺而得到补充。
与此同时,日本已预料到美国必定展开报复,因此在极短时间内做好了迎战准备。果然,珍珠港事件后,美国迅速向日本宣战,并向太平洋战场大量投入兵力,同时派遣空军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。偷袭四个月后,美国独立特遣队轰炸了东京,虽然未造成巨大破坏,但极大震慑了日本的嚣张气焰。
日本原以为这次东京空袭是美国的报复终点,殊不知这不过是美国军事反击的序幕。珍珠港事件因而成为全球联合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。美国在与日本交战近两年后逐渐扭转战局,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击败了日军。1945年德国投降后,盟军集结远东,希望日本投降,然而日本顽强抵抗。最终,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,日本才被迫宣布投降。
回顾1941年日本的战略选择,虽然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拉入战争,最终加速了日本的失败,但如果当时没有此举,日本很难获得必要的资源支持,国内崩溃可能会更早发生。毕竟日本国内已经接近崩溃边缘,偷袭珍珠港在当时看来,确实是日本最为迫不得已且理智的选择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