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廷唯一能够仰仗的袁世凯背叛了清廷
不过在武昌起义爆发及全国大部分省份独立后,清廷还是可以一战的,就是他们手上最精锐的北洋六镇,也就是编号为第一到第六的那六个镇,是当时全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。从当时的具体战事来看,北洋六镇的战力也确实在其他新军的战力之上,从后来袁世凯出动六镇兵马对战武昌起义军就能看出,当时在武昌起义的部队是新军第八镇,在遇到六镇军队的时候基本是被对方压着打的。
而这六镇的兵马也只听袁世凯的调遣,还是在这之前,清廷因为忌讳袁世凯的影响力,将他闲赋在家,此时要启用袁世凯也是迫不得已,毕竟如果他不出面,那六镇兵马根本不会去平叛。
对于袁世凯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,他一出山就非要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,不然就不出山。为此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,给出了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给他。袁世凯达到了第一个目的,马上就命令六镇兵马前去武昌“平叛”。
当然,他的计划是,即要六镇兵马去打,但也不能真的把武昌起义军给灭了。因为他知道,一旦“叛乱”彻底平息,他对于清廷来说也就失去了作用,自然会再度闲赋在家。他会这样做么?显然不会。所以在拿下汉口和汉阳后,他命令前线总指挥冯国璋停止对武昌的进攻,冯国璋有些不听他的话,想继续进攻“报效”朝廷,于是袁世凯换上了听话的段祺瑞代替了冯国璋的指挥权。
袁世凯的想法
袁世凯作为一代枭雄,确实是有很多的手段的,他训练的北洋六镇,能够在他失去了一切官职之后仍然听命于他就说明了此人的不简单,这也是他赖以发家的资本所在。一方面,他在当上内阁总理大臣之后总要有所表示,于是便出兵攻打武昌,把革命“控制”住,但他不能真的灭了革命,不然他就会马上失去地位。
那么袁世凯想做什么呢?他其实想坐稳自己的权力,并且不失去自己的权力,这是他的目的。为此,他开始和南方革命军展开了谈判。通过武昌的战事,当时的南方革命党也看清了现实,那就是这个时候革命军的力量还远不是清廷军力的对手,如果真的打下去,那么革命成果很难保住。为了国家能够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,当时南方革命政府总统孙中山就向袁世凯提出了“只要清帝退位,可以让他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”的承诺。得到了这个承诺的袁世凯顿时呆住了,半天他才回过了神,经过一番思考,他决定接下这单"生意”。
为何?因为南方革命政府给他开出的加码太高了,他没理由不接受!对于他来说,如果帮助清廷继续剿灭革命,那么最好的结果就是和曾国藩一样,最多就是封个很好的爵位,但是最终会失去权力。但是如果他接下这单生意,那么他就可以直接做到最高权力,拿到了最高权力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制约他,他不用担心自己会失去权力了!不会失去权力,就是他最想要的,现在南方革命政府直接给了他,而对于清廷来说会不会给呢?不可能。就算效忠清朝,最后他能不能善终呢?这个都不好说。
所以他能不动心么?
南北议和的结果,袁世凯逼清帝退位
得到了天价许诺的袁世凯于是开始行动了起来,他不断制造南北议和的舆论氛围,同时不断地上表清廷,说南方革命军是如何不要命地打,他们是打的何等的艰苦,同时也说,许多欧洲失去江山的国王和皇帝是个多惨的下场,尤其是法国的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云云。直接吓得当时的隆裕太后在朝堂之上都哭了起来。
看到时机成熟,袁世凯便上书清廷,表示如果退位,那么可以保证清廷皇室安全无虞。
这个时候,就看清廷的抉择了,是继续作战还是退位呢?
清廷只能退位,这是最优选择
我们再看一下在袁世凯背叛的情况下,清廷的状况。
之前由于十八个省独立,清廷只剩下了9镇6协的兵力,如今袁世凯背叛,则在新军最为精锐的6个镇中有5个镇会跟随袁世凯。当然,新军第1镇是会忠于清廷的,毕竟都是满人组成的部队。所以清廷能控制的部队就只剩下了4镇6协,其中包括北京直隶地区的第1镇、河南的第7镇、东北的2个镇(都在吉林省),以及河南的1个协、甘肃的1个协、新疆的2个协和东北地区的2个协。就这点兵力,又怎么能控制大局?
退回东北可以,但是守不住东北
按照题主所说,如果退回东北地区,建立类似“满洲国”这样的地方割据政权,其实基本不可能,因为军队数量太少,退回去中原地区的军队照样可以往关内打,到时候打的过么?就4镇6协的兵力来说,其中甘肃的1个协和新疆的2个协基本不可能跟着他们退回关内,因为隔得太远,很可能在他们宣布成为地方割据政权之后也接着独立了,而河南地区的1镇1协也会跟着独立,如果真的退回东北地区,清廷能控制的军队最多只有新军第1镇、东北的2个镇和东北的2个协,加起来一共是3镇2协,相当于4镇的兵力。这些兵力保得住东北么?肯定保不住,光是袁世凯的5个镇,他们就不是对手,如果南方革命军再过来帮袁世凯一把,清廷也基本只能投降了。
当时袁世凯也只是旁敲侧击地要清廷退位,还是处于口头劝退的阶段,如果清廷不退位,那么袁世凯到后面就肯定会使出非常手段了,其中就包括武力逼宫。与其等到被人用武力逼下台,还不如现在主动退位,还可以争取到更优厚的退位条件。从实际情况来说,清廷争取到了一年400万银元的退位待遇,其实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