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國象棋

编辑

主条目:七国象棋

七國象棋由北宋司馬光發明,參考同期廣象棋,同樣使用圍棋棋盤,並改變棋種。玩家增為七人,並以戰國七雄為稱呼。

三友棋

编辑

三友棋由清朝康熙时期安徽人鄭傳德發明。使用棋盤為一正三角形,三邊連上半盤的傳統棋盤為己方陣地。玩家增為三人。中央棋盤上有區域名為海、山城。其中車、馬不可越海;砲不可越山城。棋子每方十八枚。另外多兩種棋子:火置於三、七卒位置,走前斜一步。旗置於兩士角,直行兩步,過河後步數不限但不得渡河回原陣地。先贏者佔有敗者所有棋子。其餘與傳統象棋規則同。

鼎棋

编辑

鼎棋是1980年代發展出來的一種三人對弈象棋變體,目前在保定市有舉辦比赛。棋盤是三個9×9×9的三角形,頂端2格重疊以人字型排列,兩兩之間有標示「魏界」、「蜀關」、「吳河」之邊界分隔。棋子分紅、黃、藍三色,開局由紅方先行,然後按紅、黃、藍順序走子。每方兵力與中國象棋相同,三方之“帥”、“士”、“相”、“車”、“馬”、“炮”用字相同,唯等級最小之棋子分別使用“兵”、“卒”、“勇”表示。

開局前各方底線棋子擺放與象棋一樣,分別為“車”、“馬”、“相”、“士”、“帥”、“士”、“相”、“馬”、“車”。“炮”仍置於底線算起第三條線上的左右邊線往內第二格,但因橫向僅有七格,故雙炮之間距離較象棋近兩格;“兵”(“卒”、“勇”)有四子仍置於底線算起第四條線上,但因橫向僅有六格,故緊靠兩端各置兩子;而第五子則置於底線算起第四條線上(橫向五格)的中央一格。

遊戲規則

規定所有棋子均可過河作戰,但棋子行走的路線均不可翻越棋盤中的三座山(處於中線右邊的棋子只可過右邊的河,處於中線左邊的棋子只能過左邊的河,只有處於中線的棋子方可隨便進入任何一國)。所有棋子都可把落棋點上敵國的棋子吃掉。

“帥”可見面,可出“帥府”過河御駕親征,著法是縱線、橫線或對角走一格。“帥”的著法和吃子請參看活動圖例。(圖例中每三秒走一步棋,下面的圖例相同。)

“士”可過河,著法是對角走一格。吃子見圖例:

“兵”每步縱線或橫線走一格,可進可退,也可平走,但“兵”未過河前傍邊有子不能走,只有向前走才可吃子。“兵”過了河即可升級,對四個方向都有攻擊力,包括回防。

“象”飛田字但不受塞眼之限,可過河。

“馬”走日字,不受別腿之限。

“車”走縱線或者橫線,只要前面沒別的棋阻擋,所走格數不限。可吃掉線上最前方敵國的棋子。

“炮”的走法和車一樣,在線上沒棋子阻擋所走格數不限,但“炮”只能在中間有一只棋子時(任何棋子包括已方和敵方的棋子)才可吃子。炮不能吃掉中間隔了兩只棋子和兩只棋子以上的敵方棋子。炮的吃子方法請看圖例:

將軍和被將軍

當有棋子咬住敵方的“帥子”時,要叫“將軍”。“被將軍”的一方要即時“解將”,不是“叫將軍”和“被將軍”的一方此時要停走。這時行走的雙方當遇到停走方的棋子檔著行走路線時,均不能通過,更不能吃掉停走方的棋子。直到“被將軍”的一方“解了將”或是“叫將軍”的一方吃掉了敵方的“帥子”時,停走的一方才可按順序繼續走子。

勝負

吃掉對方的“帥”子為勝,勝方可俘虜敗方所剩的兵力繼續與另一方戰鬥。每局棋只有一個勝利者,如果最後兩方和棋,則先勝第一方的為最終勝利者。

三國演弈棋

编辑

三國演弈棋(英语:Game of the Three Kingdoms),亦稱三國象棋,由北京人翟輝發明,2005年獲得專利權,并由北京赤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推出實體棋和網絡對戰平台。[6][7]

使用17x17特製方格棋盘,四角4x4區域無棋點。玩家增為三人(魏蜀吳),三方仍沿用原有棋種(帥/將改名為對應國名、仕/士統一為士、相/象統一為相、兵/卒統一為兵),另有第四方的中立棋子(漢帝炮三車),魏國棋子為黑色,蜀國棋子為紅色,吳國棋子為綠色,漢方棋子為黃色。本棋三位玩家分別模擬曹魏、劉蜀、孫吳,相互或攻伐或結盟或篡漢,最終戰勝另外兩位玩家,實現天下一統,故被稱為“棋盤上的三國演義”。

註:亦可改為三方+汉(全副棋子)混战。背景为汉帝和汉臣立志光復汉室。

[8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