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永草书:剑
怀素草书:剑
赵孟頫草书:剑
下面看"号(號)"字:
智永真草书:號
写法点拨:
①"号"字繁体写法为"號",左边的"号"字草书写法为:上面的"口"简化为左右两点连写,下方的"丂"直接简写为一笔"横撇"(横短撇长),然后迅速向右上方挑出(即沿原路返回,也可空中回锋),智永这种写法主要是继承了小篆"號"字的写法(如下图),王羲之的草书"號"左侧也是这样写的;当然"号"字在"號"中也有其他的写法,比如怀素和赵孟頫基本是采用行书的写法,我认为还是王羲之和智永的写法更简单一些:
智永草书:號
李斯小篆:號
王羲之草书:號
怀素草书:號
赵孟頫草书:號
②再来说右边的"虎",古人写"虎"字有多种写法,因为单独使用"虎"字的情况相对较少,所以我们能见到的单独的"虎"字并不多,但幸运的是"號"字却有很多,因此,我们可以借"號"字从侧面来一窥"虎"字的更多写法:
第一种写法就是我们现在简体的"虎"字写法,如宋代蔡襄的"號"字中的写法;
第二种是把上面的虎字头"虍"变换写法,如苏轼的"虎"字;
第三种是"虍"头不变,把下面的"几"写成"巾",如明代董其昌的"虎"字;
科学配比:楷墨笔
限时推广价:4支99元
笔尖灵,腰力强,蓄墨足
▼点图下单
第四种写法是把"虍"头和下面的"几"字都换掉,中间的一竖直接通下来,如王羲之的"虎"字;第五种写法是在第四种的基础上把除"巾"字以外的部分通过改变笔顺和笔画位置进行简化,形成一种新的写法,如王羲之的楷书"號"字;第六种则是在第五种写法的基础上,把第四笔的横钩变成横折钩,如唐代欧阳询的"號"字以及上面智永的真书"號"字都是这种写法:
蔡襄行书:號
苏轼行书:虎
董其昌行书:虎
王羲之行书:虎
王羲之楷书:號
欧阳询行书:號
③"虎"字的草书也不止一种写法,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大家经常说的"一笔虎",这种写法其实源于上述"虎"字的第六种写法,在草书中第一笔平撇(可以当作短横来写)跟左侧的竖撇连写,再写一短横,然后顺时针连续转两圏(先大后小),最后一笔长竖通下来,这就是最标准的"一笔虎"的写法,如董其昌和元代鲜于枢写的"虎"字;
另外,"虎"字草书还有两种写法,一种是源于上述"虎"字的第五种写法:先连写平撇和左侧的竖撇,再写两横(中间的横钩简化为一横),最后写"巾"字,如明代王铎和徐渭的写法;
另一种写法则是在上述"一笔虎"的基础上,省略左侧的竖撇,并把第一笔平撇简写为一点,这种写法最简便,如王羲之和黄庭坚的"虎"字草书:
董其昌草书:虎
鲜于枢草书:虎
王铎草书:虎
徐渭草书:虎
王羲之草书:虎
黄庭坚草书:虎
接下来看"巨"字:
智永真草书:巨
写法点拨:
古人写"巨"字 经常在最后一横上方多加一个点,如智永的真书写法;在草书中,省略左边的竖画,先写上面一横,然后像写一个"乙"字,最后在"乙"字中间写一个点或一个短横:
智永草书:巨
怀素草书:巨
最后来看"阙(闕)"字:
智永真草书:阙
写法点拨:
"门"字框的草书写法在前面讲"闰"字时已经说过了,里面的部分古人在楷书和行书中经常写作左边一个"丰",右边很像"报(報)"的右侧写法;而在草书中,左边的"丰"先写一横,然后写长竖,钩上去再写两横,而右边的部分却是当作"欠"字草书来写的,如"欢(歡)"字草书右侧的写法:
欧阳询楷书:阙
欧阳询楷书:报
智永草书:阙
智永草书:欢
以上就是本期《草书千字文:剑号巨阙》的全部内容,如果喜欢我的文章,欢迎点赞、转发! 写这篇文章用了整整一天,文字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敲上去的,还有搜图,修图,编辑整理,全部弄好已经很晚,请大家多多支持
版权说明:文章、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 仅做公益分享,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。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。
觉得不错,请点【 在看】↓↓ ↓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