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人,大多会逐渐明白一个扎心的事实——你以为的“职场光环”,往往只是平台赋予的附加值。
一份光鲜的履历背后,可能是大厂的资源、团队协作的成果,甚至是行业默认的“出身标签”。
而当你想跳出这个平台时,才会发现:有些门,从你踏入前东家的那一刻起,就已经关上了。
最近,一位中兴员工的爆料撕开了通信行业的隐秘一角:“华为的人可以轻松跳槽到中兴,但中兴的员工(包括外包)却几乎无法进入华为。”
看似正常的人才流动,背后竟是一场由“潜规则”主导的不对称博弈。
华为与中兴的“默契”:当竞争演变为人才壁垒华为与中兴,中国通信行业的双巨头,业务高度重合,技术竞争白热化。然而,双方却在人才流动上达成了某种“江湖规矩”——华为不招中兴背景的人,连外包岗位也直接屏蔽。
这种“互不挖角”的默契,表面是防止核心技术泄露,实则构建了一道隐形的人才壁垒。
1.文化差异背后的“单向适配”
华为的狼性文化:强绩效、高淘汰率、结果导向,员工在高压下被迫“进化”。
中兴的稳健风格:偏向国企化管理,强调集体和谐,适合追求稳定的技术人才。
华为员工跳槽中兴,往往能快速适应相对温和的环境;但中兴员工进入华为,却可能因文化冲突被淘汰。这种“单向流动”的合理性,本质上是由两家企业的文化话语权差异决定的。
2.“蓝剑计划”与普通岗:中兴的突围与困局
中兴并非全无竞争力。其“蓝剑计划”培养的顶尖人才,因能力与华为精英高度对标,尚能打破壁垒。但占多数的普通岗位员工,却被默认“不够华为标准”。
问题在于:这种“标准”究竟是对能力的客观评估,还是对出身的主观歧视?
互联网行业的“潜规则”经济:垄断思维下的集体囚徒困境华为与中兴的案例绝非孤例。放眼互联网行业,“出身歧视”和“非竞争协议”早已蔓延:
大厂间的“人才封锁”:阿里与腾讯、字节与快手……头部企业通过隐性协议限制核心人才流动。
外包员工的“次等身份”:即便能力出众,外包经历也会成为简历上的“污点”。
35岁危机与“工具人”标签:企业一边鼓吹“终身学习”,一边用年龄和出身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。
这些规则的本质,是巨头们利用市场支配地位,将人才竞争扭曲为资源垄断。
当企业通过“江湖规矩”而非公平竞争争夺人才时,最终受损的是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。
谁在扼杀职场人的自由选择权?1.企业:以“竞争”之名,行“霸权”之实
“互不挖角”看似维护商业利益,实则是将员工视为私有资产。当企业用协议封锁个人职业选择时,职场人的自由便成了牺牲品。
2.行业:集体沉默助长畸形规则
潜规则之所以成为“规则”,是因为既得利益者的默许。若所有企业都默认“出身大于能力”,行业终将陷入内卷化的死循环。
3.个体:被平台驯化的“工具人”
当职场人不得不依附于平台标签时,个人价值便被悄然异化。
“离开大厂你什么都不是”——这句话背后,是无数人的职业焦虑。
没有绝对的公平,但有永恒的选择职场潜规则或许难以根除,但个体的选择永远存在。
你可以抱怨“出身歧视”,也可以选择成为那个“打破规则”的人。
毕竟,真正的竞争力,从来不是平台赋予的标签,而是离开平台后,你依然能活得漂亮的底气。
当代牛马的你怎么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