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块

即线条的中点,代表了效应值。方块的大小代表每一个研究所占的权重,也就是这个研究对Meta分析的贡献度,权重越大方块的面积就越大。如“张晓宇 2014”这项研究的权重为13.0%,其方块面积是最小的。

无效线

该线把图一分为二,若研究的可信区间和无效线相交,说明无统计学差异,反之亦然。以无效线为界,左边代表了试验组,右边代表对照组。如果效应量是OR,RR,HR这种比值,这条线代表1,横线线段与无效线相交时,提示两组之间结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,如果是RD,MD,SMD这种差值,这条线代表0,可认为两组之间的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。

黑色棱形块

又称效应框,菱形代表了合并后的效应值和可信区间,其对角线的交点代表合并后的效应值,左右尖端的连线代表了合并后的可信区间,菱形面积代表了合并后的总样本量。

P值和I2

在结果部分中,heterogeneity(异质性)这一列中的p和I²的值表示了异质性检验的结果,他们的数值大小代表各研究有没有明显的差异。p值>0.1则说明无异质性,<0.1则说明有异质性。I²越小说明得出综合效应的结果越可靠,一般认为I²在[0~25%)为无异质性,[25%~50%)为轻度异质性,[50%~75%)为中度异质性,[75%~100%]为重度异质性。

而在test for overall effect(合并效应量的检验)中的p值即对应合并后结果的差异性检验。以菱形偏移在无效线左侧时(即试验组事件发生少)为例,若此时观察到p值<0.05,则表明了这一结果是有显著差异的。

漏斗图

漏斗图是一个简单的散点图,反映研究在一定样本量或精确性下单个研究的干预效应估计值,可用来识别发表偏倚或其他偏倚。漏斗图优点是直观,直接看得出来;缺点是主观,因只经由肉眼观察,存在较大误差。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漏斗图各部分代表的意义吧!

漏斗图种的点:各个点代表我们纳入的研究

横轴:代表效应量(OR、RR、RD、SMD...)这里代表的是OR值。

纵轴:代表效应量的对数的标准误,当样本量越大,误差越小,标准误就越小,分布越靠上;样本量越少,误差越大,标准误就越大,分布越靠下。其意义在于样本量越大的 研究越靠上且越狭窄;样本量越小越靠下 且越分散。

两条斜线:这两条斜线是漏斗图的可信区间,理想状态下有选择的可信区间(一般都是95%的可信区间)的点落在这个区间内,则可能不存在异质性;若有更多的点落在斜线外区域,则有可能存在异质性

中间竖线:中间的竖线代表合并的OR值,当无偏倚的时候(理想状态下),各个研究应该平均分布于竖线两侧,呈倒置的漏斗状。

发表偏倚

如果存在偏倚,漏斗图就会出现缺角,虽然有偏倚,但不一定是发表偏倚,还可能是其他原因。

低质量小样本研究导致的偏倚

如果是低质量小样本研究(图中标红的研究),结果应该分布于无效线左右,如果它们偏离无效线很多,集中于一侧则会夸大治疗效应,造成偏倚。

异质性检验

漏斗图常用于发表偏倚的识别,如图的研究(即不处在95%置信区间的研究)则是我们在进行异质性检验时的重点关注对象。然而,引起漏斗图不对称的原因有很多,异质性只是其中之一。通过漏斗图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各项研究之间是否存在异质性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