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网约车的的新政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,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成千上万人的出行问题,更牵扯到滴滴背后几十家投资人的利益。
关注滴滴比较早的人就会发现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,早在两三年前滴滴打车叫“嘀嘀打车”。为什么后来要把名字从“嘀嘀”改为“滴滴”呢?
滴滴改名实属情非得已
从字义和发音上看,"嘀嘀"都比“滴滴”更加形象和到位,一般人会想到汽车喇叭鸣笛的声音就是嘀嘀~嘀嘀,用“嘀嘀”来命名一个出行软件最恰当不过了。而改成三点水的“滴滴”,这样一个跟水相关的词语,实在是跟出行八竿子打不着。
当时改名,滴滴公司给出的说法是:用户在输入法上更习惯用“滴滴”,而不是“嘀嘀”。
但是仔细观察当时的新闻,以及一些投资人的说法,就能发现这是因为有一家杭州公司起诉滴滴公司侵权,为什么呢?几年前,出行创业类项目铺天盖地的时候,杭州这家公司就已经注册了“嘀嘀”。
展开全文
当然,后来北京的滴滴公司并不知情,但是当成为被告之后,滴滴公司很快就改了名字,并且还跟杭州这家公司达成了和解,最后杭州这家公司也把口字旁的“嘀嘀”转让给了滴滴公司。
711便利店和7天酒店的争“7”大战
相同的例子还有目前正在就数字“7”的商标使用权的便利店711和7天酒店,双方在餐饮商超和酒店业务方面都是响当当的大咖。很明显,两家也都想借助“7”这个数字来向消费者传递愿意全天候服务的态度。而目前这个案子还没有结果,依然在撕ing......
所以,像滴滴、711和7天酒店这样的大企业尚且会面临这样的知识产权问题,更别说初创型的小公司了。很多初创企业一开始全把精力放在融资和业务上,或者就算有知识产权的意识,也只是关注如何在技术上保护自己,如何绕开其他专利让自己形成技术壁垒来控制其他公司。
事实上,在品牌和商业标识上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,因此无论初创企业还是大企业,商标意识都不可麻痹大意。
此期内容为法哒哒直播《“红”孩儿之争,加多宝VS王老吉》精华片段。
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,与本节目立场无关。
观看更多视频请关注订阅号:法哒哒(hifadada),并加入法哒哒微群联盟,早中晚喂食各领域大咖律师的干货分享盛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